武胜,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材料与工艺专家。他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他的努力攻关下,我国解决了核聚变材料的工艺问题,掌握了加工成形的关键技术,研制出高韧性和耐蚀性优良的铀合金材料。
年7月18日,武胜在指导工作
每每谈及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说:“老一辈的科学家隐姓埋名几十年,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与他们相比,我还差得很远。”
武胜手记
动荡中坚定科技报国之愿
年9月,武胜出生在黑龙江阿城县。彼时社会动荡,一家人生活困窘,在这样的条件下,武胜依然坚持读书、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
年,新中国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曾经吃不饱穿不暖的武胜终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他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他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投身于抗美援朝运动中。
年6月,复员回校的武胜进入阿城第一中学继续高中阶段的学习。因成绩优异、各方能力突出,年8月,他光荣地成为阿城一中的学生党员,还作为唯一的一名学生代表当选阿城县第一届人大代表。
年8月1日,武胜(后排左二)与同期入党同学合影留念
年,武胜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机遇,他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留苏预备部,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俄语学习。为了能更好地在俄深造,他常常补习俄语到深夜。
“我就没想过能上大学,更没想过能到国外上大学。”祖国和人民的关爱之情,让他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新旧时代的巨大反差也让他进一步坚定了“感恩此身长报国”的坚定信念,将所有精力投入在学业当中。
建国初期,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十分落后,急需大批有色金属专业人才。在这一背景下,年9月,武胜进入莫斯科有色金属与黄金学院有色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学习。
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各种有色金属专业知识,4年的时间里,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化了理论理解,具备了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及良好的动手能力。这些技能在他在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年,武胜在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做物理化学实验
年6月,武胜以优异的成绩完成毕业答辩,并当场获得冶金工程师称号。随后他立即回国,只为尽早用所学知识报答祖国与人民的培养。
为一代代国之重器萃尽心力
年10月,武胜进入为适应我国核武器发展需要而成立的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工作。
原子弹核部件的研制生产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任务,武胜与同事主要负责其中的核部件热处理,这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工艺技术。
这时,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团队面前,他们当中没有人见过元素铀,也不知道它的物理和化学性能,更没有现成的热处理工艺,要进行工艺攻关,大家一时无从下手。
“怎么办呢?第一条:反正是不能等,必须搞出来。苏联专家不给我们指导,我们憋着一股气,能不能搞出来先不说,就是下决心要搞出来。第二条:土法上马。没有现成的东西,大家自己研究想办法。”
武胜和同事们决定自力更生,“什么不懂学什么,什么需要学什么”。他首先学习了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与人工核反应合成有关的9种锕系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相关知识,然后深入探索了与铸造相关的知识,以及真空系统的建立和测量。
掌握相关知识后,武胜还积极与其他同事交流,营造全所科研人员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大鼓舞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时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每人每月口粮限量供给,武胜与同事都因饥饿出现了浮肿,但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和“保卫祖国安全”的理想信念,他们仍以超常的毅力坚持着。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第九研究所先后完成了原子弹理论设计和高浓缩铀的提炼工作。
年,为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二机部九局决定进行“草原大会战”。武胜与同事们被派往青海,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科研人员、技术工人开始了紧张有序的“两弹”研制攻关。
青海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奋战的激情和必胜的信念。宋家树和武胜等人领导全车间的工作人员,在朱光亚、陈能宽、龙文光、张兴钤等科学家的指导下,首先攻克了核心部件精密铸造成型中的多项技术难关,为原子弹原理试验提供了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件。
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武胜等人又立刻转入了氢弹热核部件成型技术攻关工作。他们采取了多路工艺同步探索的方式,这种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加快了攻关进度。
最终,他们成功建立了部件成型工艺状态控制和安全实验系统,设计和调整了部件成型工艺装置结构,系统地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制品显微组织、缺陷和相关性能的影响,为中国首次氢弹原型试验提供了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件。
年,武胜(左三)与宋家树、宾朋在山东蓬莱合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国家战略部署,我国开始了新一代装备的研制。作为核部件研制生产的某厂总工程师的武胜又一次挑起了“平地起高楼”的重担。
武胜面对的首项挑战是高性能铀合金部件的研制。为解决熔炼、成型、加工、性能检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武胜根据研制要求,制定了实验方案,与团队开始了攻关之路。
研制团队通过优选原料、改进熔炼坩埚和铸造模具表面涂层质量、创新制备等方法,经过多次试验,最终使合金部件具备了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抗腐蚀性,成功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为其工程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运筹帷幄的总工程师,武胜不仅在办公室中听进度汇报、把握研究方向,还经常身体力行地到一线实验现场同技术人员一块讨论、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具体实验细节,帮助大家对研究材料有更深刻的理解。
年,武胜在科研生产一线指导工作留影
矢志传薪火,与学子一同常学常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面临着核材料研究队伍出现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武胜及老一辈科研人员组建了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吸引并培养特种材料研究领域所需的高端人才。
年,武胜开始策划筹建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制定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和“九五”规划,重大研究课题的技术攻关和组织实施工作。随后十年间,他不断为实验室的发展出谋划策。
年9月17日,武胜在表面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言
年,金属材料学科领域的首个专门针对特种材料相容性研究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诞生了。在武胜的主持下,实验室不仅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更是在各研究方向取得了诸多重大进展和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为我国国防装备的研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武胜对年轻科研人员尤其是自己的学生要求甚严,强调最多的就是“学习”。而他本人也是一直保持着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他教导学生做学问要态度严谨,眼光长远,不能盲目崇拜国外专家。除此之外,还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