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热处理 >> 热处理前景 >> 正文 >> 正文

传说中的皇帝之都竟然比六个紫禁城的规模还

来源:热处理 时间:2024/9/19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www.bdfyy999.com/guanyuzhongke/dashiji/

朋友们好,我是九筒。

在本次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古老的大型都市是哪一个呢?

现在的考古发现认为,是幼发拉底河东岸的乌鲁克城,它是苏美尔人创建的城市文明之一,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它最早出现在距今大约年前。它的顶峰时代在距今不到年前,顶峰时代的人口大约有人,这就算当时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了。

那么在世界的另一头黄河流域,最古老的都市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是在距今年前吗,还是什么时候?

有一项考古发现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一聊。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破解关于皇帝之都的久远传说,让我们慢慢道来。

陕西省榆林市在黄土高原边缘上,南面遍布黄土丘陵,千沟万壑,极其荒凉。北面是毛乌素沙漠,风沙肆掠。榆林在明代就是九边重镇之一,防御工事长城直接从榆林市北区穿过。

年的一天,一支考古队来到了榆林北面的神木市。队长叫孙周勇。孙队长早就听说,在神木市的一个小乡村里有宝物。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当地的村民在挖土盖房子的时候,不用怎么费力,就挖出了一些古代玉器。而且还不是玉壶、玉瓶之类的普通器皿哦,而是制作精美的牙璋、玉璧之类的高档货。这种形制的玉器在古代是高规格的礼器,象征着神权和王权。

孙队长在看到这些宝物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他猜想在神木市的地下可能有一个高规格的古代墓葬群。而且从玉器的制作工艺上来看,古墓的时间甚至可以推到年前。

孙队长和考古队来到当地一打听,就有一个村民把他们领到了一个叫石峁的悬崖边,说就是在这一带发现的。孙队长很兴奋,站在崖壁上往四周一看,他的表情就凝固了。只见黄土坡上耸立着一段一段的古石墙,根本就不像是古墓的地面建筑。如果把这些古石墙连起来,简直就是一座古城墙啊。

想到这儿,孙队长不禁打了个激灵,他赶快否定了自己天马行空的猜想。年前的古石墙,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年前的黄土高原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是不可能修造出这种规模的石墙的。

但队员们思绪飞扬说,这有可能是明长城的一部分,因为明长城的位置就在石峁附近10公里的地方。那这些断墙有可能就是明长城附属建筑的一部分,可能在城墙的下方就埋藏着古墓喔。大家都表示赞同,于是考古队立刻就在石峁开始了发掘工作。

挖着挖着,考古队就觉得越来越奇怪,因为不少地方都挖掘出了文物坑,每个坑的附近都有断墙。那这就不像是明长城这种单线延伸式的城墙建筑了。这种建筑而且非常奇怪,石墙里面都打入了一种叫做纴木的木材,这是宋朝的一种建筑方式。

在宋朝的著作《营造法式》当中有记载,书里说宋人修筑城墙的时候,每修高五尺,横向就要加纴木一条,目的是加固墙体。这种木料长一丈到一丈二尺,直径粗五寸到七寸。难道说这是宋朝的一处建筑遗址?那这就把它是明长城遗址的猜想时间又向前推了几百年。孙队长心中一喜,立刻把纴木样本送到了实验室做碳-14的鉴定。

碳-14鉴定的全称叫做放射性碳测龄法,主要是用碳的同位素碳14来测定有机物的年代。我们在《青海15万年前的铁管》那一集节目当中说对史前铁管进行了碳-14测龄,其实是对铁管上的有机物测龄。这是在缺少直接手段的情况下用的一种间接测龄法。但是碳-14测龄的上限是5万年,所以青海铁管的测龄还结合使用了其他方法。

话说回来,不久实验室就出结果了。孙队长一看报告,人都石化了。纴木是多年前的东西,也就是说这堆古建筑的确是所谓新石器时代晚期修建的。考古队于是沸腾了,天哪,我们真的找到宝贝了。

那么这座建筑,它整个占地面积有多大呢?从地面上不容易看出来,于是飞机在断崖上飞过,遗址露出了它的真容。这不只是一座建筑啊,而是一座巨大的城市。它修建在几十米高的断崖上,就像一座宏伟的军事堡垒。城墙分为内城和外城墙,总长度有10几公里,占地大约4平方公里,有6个紫禁城那么大。

孙队长惊呆了,在多年前,石峁古城绝对是亚洲最大的都市,没有之一。在地球上能够与之抗衡的,大约就是多年前的古埃及王朝了。对考古学家来说,一生能发现一个石峁古城这种规模的古迹,就足以对得起考古学家这样一个称号了。

整个城市在考古队一点一点的发掘中逐渐露出了真面目。外城城墙清理出来的东城门大约有2米高,考古队估计它原本的高度是5米左右。城门的设计也非常讲究,城门的两侧是两座方形墩台,而城门内外各有一座瓮城,这种设计是全世界古代城门设计中最复杂的一种。

瓮城的作用是为了阻止敌人攻陷城门之后长驱直入。在瓮城区,敌人会遭到四周城墙上的守军以弓箭和滚木擂石的压制性攻击,从而减缓敌军入城的势头。

瓮城这种构造,一般认为是唐宋时代才有的。但是石峁古城发现的瓮城结构把这个设计一下子向前推了大约年。除了瓮城,石峁城墙还有马面的构造,长成这样其实就是城墙外向外突起的一个大方台。有了马面构造之后,城墙就不是一条麻杆直线,而是有凸起、有凹进,曲曲折折。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城墙上的守军不再有射击的死角和盲区。一般史学家认为马面这种设计最早出现在东汉到曹魏时代的洛阳城,洛阳城上的马面通常是好几个排成行。而石峁古城的马面比这还早了大约年。

石峁古城城墙的建筑材料是沙岩,打磨得很光滑,精细程度足以媲美现代的机械加工。石头和石头之间还使用了黏合剂,是用草灰和泥混合搅拌而成的。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之后,石头和石头之间依然严丝合缝,不见裂痕。

就在考古队惊叹古城的建筑技术的时候,队员们又有了一个新发现。一个雨天,考古队正冒雨在城墙附近工作,突然有一个队员惊呼:“诶,你看,这个东西是什么?”旁边几个队员赶紧围过来看,孙队长也闻讯赶了过来。大家都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在城墙的上下两层石头之间居然嵌合着一片薄薄的玉钺,就是一种打磨成斧头形状的玉器,是军权的象征。孙队长试着用手把它往外拔,可是纹丝不动。再定睛一看,原来整块玉钺都被砌在了墙里面。玉器怎么会用来砌墙呢?这个问题考古队不得其解,他们给这个现象取名叫做「藏玉于墙」,那是什么意义呢,现在还无解,只有留待大家的大开脑洞了!

石峁城由16个山头组成,除了城墙和东城门,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中心建筑遗址皇城台。考古队推测它应该是大型宫室所在的位置。从东城门进入石峁城,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就可以走到皇城台了。皇城台三面临沟,建筑从地基到顶大约是70多米高,其实就是一个类似金字塔形状的梯形台建筑。皇城台的入口处有一个占地多平方米的广场,类似于紫禁城午门外的广场。皇城台大门的设计也和东城门类似,两边各有一座大墩台,门前门后各有一座瓮城。皇城台其实是位于一座内城当中,穿越内城门,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类似于接待室的地方,然后沿着一个20度的坡道上升30米,就来到了皇城台顶端的平台。皇城台顶部足足有8万平方米,估计是一个王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考古队在皇城台发掘出了70多个雕塑,每一个都个性十足,有圆眼阔口的神面纹雕塑,还有异域风情的雕塑,造型是两头虎相对而立,两虎之间是一个巨大的牛头,这个造型就让人想起了古代埃及、苏美尔和古希腊人的神牛崇拜。

还有一个很特别,它是一个90公分高、50公分粗的人面石柱,不禁让人想起了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或者是萨满巫师舞蹈做法的场景。难道说这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群巫通神吗?

更进一步的新发现让孙队长更加困惑了。在皇城台下的一堆陶器碎片当中,居然发现了一只陶土烧制的鹰头塑像。考古队员非常有耐心,像拼乐高积木一样,从陶器碎片当中复原出了一只神鹰陶俑塑像,神鹰身高近1米,双腿粗壮,几乎等同于成年人的小腿粗细。孙队长认为神鹰应该是位于庙堂之上,在皇城台顶的某一个位置。但是后来由于石峁灭国,城市被废弃,它被摔碎了。神鹰崇拜不禁又让人联想起了古埃及的鹰神荷鲁斯。而且更多研究发现,石峁人还有太阳神和祖灵崇拜。

雄伟精良的城市建筑,再加上各种宗教信仰的标志物,孙队长认为石峁古城很可能是史前某个族群建立的城邦国家。那么石峁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呢?猜测五花八门。有人说它是《山海经》里提到过的共工之台,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就是说共工之台它在当时帝尧统治区的北方,那这个描述和石峁的地理位置似乎非常吻合。也有人说它是黄帝之都昆仑之墟,因为黄帝疑似在今天的陕北高原也活动过,《山海经》里说昆仑之墟是黄帝在地上的都城,昆仑和希腊神话当中的奥林匹斯山是一样的,既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也有在现实中对应的山,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位置是众所周知的,但昆仑的位置在哪儿呢,就众说纷纭了。《山海经》和《穆天子传》都认为昆仑是位于中原的西北方,又有史书中说黄帝与炎帝大战的时候以鹰和鸢这样的猛禽为旗帜,以玉石作为兵器。

现在在石峁古城发现了以鹰为形象的陶俑,以及玉钺、玉刀等等玉石兵器。所以石峁古城从它的空间位置、时间上的延续来看,以及从城市的人口和规模,从文明所处的阶段和器物标志等等各方面看,它是目前考古发现中与传说当中的黄帝之都最接近的一个。不过毕竟发掘的成果目前还有限,要把石峁古城和黄帝直接联系在一起,得出事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论断,还是需要有更加充分证据的,甚至得需要一连串文明遗址的互相佐证。

所以关于石峁遗迹的研究还只是开了个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距今超过年前,石峁古城肯定是黄土高原上一个繁荣强盛的城邦文明。它的影响力延续了大约5个世纪之久,比如它首创的玉牙璋后来又出现在了夏朝遗址二里头。在石峁城文明的晚期,大约距今年前,已经有开始使用铜器的迹象。所以中原的青铜文明是不是就是出自于这个神秘的石峁古城呢,孙队长对这个推测还比较保守,只是说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其实石峁古城不仅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在其他高科技方面也是不遑多让的。石峁城出土了大量像牙签一样的东西,长成这样,其实它们是骨针,就是用兽骨研磨成的针。这些针的长短粗细不一,直径从几毫米到零点几毫米,就是几百微米的都有。现在发现的骨针针尾穿线用的孔,最小的只有微米,就是0.3毫米。

而骨针的直径的是微米左右,那这是什么概念呢。现代中医针灸用的26号不锈钢毫针,直径是0.4毫米,就是微米。而石峁古城发现的最细的骨针相当于当代的第25号钢针。现代钢针的制作包括了12道工序,原料是标准化的钢丝,把这个钢丝再拉细,再经过校直、切断、磨尖和热处理等等标准化的工序,全过程机械操作,最后才能得到一根针。而且还要请大家注意,钢材本身有比较好的延展性,它对误差有比较好的包容度,而骨针它的材料更脆,用力误差稍微大一点,就会折断或者破碎。

石峁城发现的骨针最细的直径0.5毫米,多年前,能够研磨出这么细的针,就够令人称奇的了。更奇的是这根针针尾穿线用的针孔直径只有0.3毫米,这大约是3根头发丝并排在一起的粗细。那这种微型小孔,肉眼其实很难看清楚,现代如果要手工打磨出这么小的孔,得借助放大设备。而石峁人在没有这种工具的情况下,是如何钻出这么微型的洞孔呢,孙队长也是一头雾水,他也没有答案。

在没有显微和放大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在骨针和玉器上钻出这种细小而又规则的孔洞的呢。现在尽管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答案,但是在《列子·汤问》当中有一个玄奇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理解方向。故事里说有一位叫纪昌的人,向神箭手飞卫学习射箭之术。飞卫看也不看他就说了一句,你先去练习不能眨眼的技术,练成之后,再来找我说学怎么射箭。纪昌也很听话,立刻就回到家里,钻到妻子的纺织机下面,就眼睛盯着针头看。无论针头怎么上下运动,他也不眨眼,就这样练了两年,就算眼睛和针尖几乎都碰上了,他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觉得大功告成了,就兴高采烈的去找飞卫,心想这回总可以学到神箭之术了吧。谁知道飞卫爱理不理的,就搭了他一眼说,啊这还不行,你还得回去练看东西的技术,你要能够把一个细小的东西看得十分清楚,到这个程度,你再回来找我。纪昌毫不气馁又回去了,他弄了一只虱子,就是那个寄生虫的虱子,挂在窗户上,天天跑到远处去看,渐渐的由看不清到看得清,虱子在他眼里越看越大,3年之后,虱子在纪昌的眼里就像车轮一样大了。他转头再去看别的东西,那就像山一样了,纪昌随手拿起弓箭,对着虱子一箭射去,箭头从虱子的正中心穿心而过,而悬挂虱子的细线一点都没有受损伤。

然后纪昌又去找飞卫说,这下你总可以传我神箭之术了吧。飞卫听说了纪昌的进展,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老弟其实不用我教你了,你的神箭之术已经练成了。从纪昌练射箭这个角度去猜想,我们大致就能够理解,在多年前的古代,石峁人是何以能够加工出足以媲美现代科技的微型孔洞的。一句话就是摒除杂念,就能艺高人胆大。其实在现代的瑜伽修炼者当中,也有类似的体验,就是在入静很深的状态下,人们的感官就会被放大,就能够捕捉到一些平时察觉不到的环境的细小变化,比如说动物走路的声音,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被分辨出来。

而且石峁城似乎还有高超的天文技术,比如考古队挖到了这种叫做玉璇玑的器物。当时考古队当中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名字,直到孙队长查到了一本古书,才知道这个器物叫做玉璇玑。清代有一个叫吴大澄的人画了一本《古玉图考》,里面就绘制了一幅玉璇玑,注释是这么写的:璇指的是美玉,玑指的是平衡,所谓璇玑就是用在浑天仪上的玉齿轮。完整的玉璇玑应该是这个样子,它的外侧有3-9个打磨整齐的齿轮。这样的玉齿轮装在浑天仪上,浑天仪就能够丝滑的运转工作了。浑天仪是中国古代测量天体坐标的利器,指哪打哪,只要把浑天仪上的观测孔对准想要观测的星星,就能够从仪器的刻度上知道星星在天空中的坐标。通过浑天仪制作出来的历法精度与现代的公历相当。

面对这些惊人的发现,许多人都沉默了。石峁古城它到底是个什么来头,难道说这里就是中原文明的起点吗。那么好,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谢谢大家。

#晒出上学时的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8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