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6岁的肖上工是湘西吉首乾州人,跟我是老乡。他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退休前是湖南涟钢的副总工程师,曾经为涟钢的发展和壮大作出过贡献。
作为钢铁冶金行业的专家,退休后16年间,他先后被10家企业聘用,实现了他在大学读书时立下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誓言。
肖上工在钢铁冶金行业工作了几十年,先后做过金相热处理、轧钢、炼钢等方面的技术及管理工作。获得过轧钢工程师、炼钢高级工程师、金属材料热处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
(肖上工是炼钢高级工程师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年及年他被中国钢协钎钢钎具协会授予资深钎具工作者、杰出贡献人物称号。
(肖上工获资深钎具工作者、杰出贡献人物称号)
今年1月下旬过小年那天,听说肖老师从工作地河南周口回到长沙了,我冒着寒风冷雨去河西他住的小区采访了他。
肖老师先跟我聊起了他的外公,他说自己对科学的兴趣是外公培养的。他的外公是公路专家彭静白,修建于年的湘川公路上的矮寨盘山公路的设计是他外公一生的得意之作。
(肖上工的外公——公路专家彭静白)作家喻晓在《到湘西去看山》一文中写道:“湘川公路修筑于年,设计者是公路专家彭静白。最初设计由矮寨越过险段登坡,但一面是陡峭的悬崖,一面是宽广的峡谷,险段地窄,无法回环,难以越过,绕过此山不行,另辟蹊径无路。
彭静白与其他设计者苦索苦想,反复琢磨,又多次垂询当地农民,最后设计出“∞”形拐弯,桥上桥下同时走车,这是中国最初的立交桥。当然这不是城市的平地处,而是在悬崖峻岭上。
(彭静白先生设计的湘川公路矮寨坡路段)为修此路,3万民工,历时一年,死难者余人。彭静白在工地上日夜操劳,近在沅陵的妻子难产,母子俱亡,也未来得及看望。
年,这位中国杰出的公路工程师病故。遵照他的遗嘱,将其安葬在矮寨坡下的桐木坪,他将同青山永在,朝朝暮暮,仰望公路奇观,欣赏自己的心血之作。”
(年4月,矮寨公路奇观上面架起了矮寨大桥,大桥横跨于德夯大峡谷之上)肖老师告诉我,他外公彭静白是永顺县毛坝乡人,年考入北京大学采矿冶金系学习,年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技术工作。历任湖南潭(湘潭)宝(邵阳)公路、长(长沙)益(益阳)公路、湘川公路,湖北巴(巴东)咸(咸丰)公路等工程的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等职。
“我第一次见到外公是在年的春天。一个春日的午后,在家门口玩耍的我,看到一副滑杆抬着一个身穿长袍、留着长胡子的老人朝着我家走过来。妈妈牵着我的手急忙迎上前去,并对我说:‘快叫外公!’我十分腼腆地喊了一声:‘外公’。
从这一天开始,正式退休的外公跟我们一家生活在一起了。
外公是个大工程师,他虽然没有教我认字、算术,但他却培养了我从小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订了一份《湖南科学小报》,并时常要我看,看不懂他就给我讲解。
当时正在修建吉首至古丈的公路,公路从我就读的马颈坳镇溪马小学前面通过。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陪着外公来到公路工地。我们爷孙边走边看,外公一边给我讲解。外公告诉我:为什么公路的路面要两边低中间高(外公形象的把它称作为瓦背形),那是为了便于排水。”
忆亲人,思往事,肖老师满是感怀。
“我这一辈子是幸运的,碰到了许多为我指路的好师长、好领导、好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通过努力争取到了几次难得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赶上了当今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
影响我一生的人,除了我的外公,还有我在华中工学院读书时的恩师崔崑院士,他做学问的态度和为国家勤奋工作的精神,永远是我的楷模。”
(肖上工(左2)跟恩师崔崑院士(右2)合影)
崔崑院士是我国金属材料领域的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是肖上工在华中工学院金属材料专业读书时的老师。
年,肖上工从湘西州民族中学考入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的华中工学院,这是他在高考前填报的第一志愿,他读的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肖上工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年大学毕业后,他先是被分配在贵州松桃工作了几年,年底调到湖南涟钢工作。
“我上班的单位钢铁研究所的职责就是承担公司科研、新产品试制的任务。从年开始,我进入钎钢课题组,从事钎钢生产新工艺的科研工作,开始与石头、矿坑、隧道打交道,这一干就是30多年。”
肖老师介绍,世上有两种材料最难制造,一是上天的材料,另一就是入地的材料。就入地的材料来说,其性能要求是很高的,除了高强度、高韧性外,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能、消振性能,同时还要考虑其加工性(特别是热处理)。钎具就是用入地的材料制作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产的钎具材料在很长的时间内未能过关,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钎具及材料,特别是用来制作钎杆的中空钢(一种类似于厚壁无缝钢管的异形钢材)尤为突出。
为尽快改变此被动局面,年,冶金部召开了安阳会议(会议主题是特种钢材科技攻关计划),确定涟钢为生产凿岩中空钢新的布点单位。从此,涟钢开始进行中空钢生产新工艺的试验研究。
肖上工在涟钢钢铁研究所工作了10余年(后来任研究所所长),跟同事们一道,进行了凿岩钎具用钢—钎钢疲劳断裂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令国内同行瞩目的成绩。
(4年3月,肖上工在涟钢实验室与德国专家在一起)
他参加的“中空六角钢新工艺”试验研究,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作为主要研制人员,参加了中空六角形钎杆试制工作,通过了省级鉴定,获省优秀新产品称号和省科技进步奖;主持研究开发了“凿岩用中空六角形钎杆”“重型液压凿岩机用波形螺纹接杆钎杆”“27SiMnNi2CrMoA中空钢系列产品”等三个项目,均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
他在国家级《钢铁》等刊物上发表《低碳马氏体钢重型凿岩钎杆的研制》等较有影响的论文30余篇,论文被美国著名刊物摘录,还特邀出席了在香港科技大学召开的国际材料学术会议。论文被用来指导生产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8年5月,肖上工(前排右2)在中国地质大学主持博士研究生答辩)
4年6月,尚未在涟钢正式退休的他,接受了华中科技大学时任华工激光公司总经理阮海洪老师的真诚邀请,受聘为该公司的研究员。
离开母校34年后,重返母校,母校再一次给肖上工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让他和他的伙伴们在高科技的舞台上好好地“过了一把瘾”。
(4年,肖上工回到母校工作。下图为5年8月,他在激光毛化机床旁的工作照)
他有幸参与了第一台国产化的P数控激光切割机的试制工作。他们战胜了盛夏时节的高温酷暑,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在4年7月7日下午6时将第一台国产化的、并经预验收合格的激光切割机成功发往合肥。
年11月,他再次受邀,担任武汉华工激光法利莱公司高级顾问。尽管此时的他已过花甲之年,但强烈的责任心驱使着他用表率作用激励员工,使得生产部的人心得以凝聚,公司的产能得到大幅度提升,现已成为了国际上生产激光加工设备的著名厂家之一。
年11月,他来到鈦金公司上班,在质量部任主任工程师,岗位职责之一是金相分析。为了搞好工作,能准确、及时报出分析结果,他向书本知识学习,向国内外的标准学习,向老师同学和朋友同行请教。很快进入了角色,较熟练地掌握了工业纯钛的金相分析技能,并能结合生产实际深入地了解了冷轧工业纯钛板的生产工艺流程。
(年9月,肖上工与法利莱公司三维激光切割机项目部的同事在一起)
为了给员工普及鈦的知识,他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并结合工作实践,撰写并发表了《在五彩缤纷的鈦的微观世界里遨游》《鈦的基本知识及冷轧鈦带卷的理化检验》《工业纯钛的金属学问题》等多篇文章,受到员工们的好评。
肖老师说:“今年8月,我就要满76岁了。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以后继续发挥余热,已有50年光阴。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虽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在人的一生中却已过去了大半的时光。回顾过往,我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实现了当年在大学读书时立下的‘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誓言。”
肖老师把央视《面对面》栏目采访华中科技大学崔崑院士的报道发给我,看完后我非常感动。
崔崑院士和夫人朱慧楠教授把毕生全部积蓄全部捐给华中科技大学,设立“华中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助学基金”,帮助勤奋励志的学生完成学业,累计达千万元。年,崔崑院士当选全国道德模范。
崔崑院士说:“勤奋、报国是我一生都在践行的使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我的职业担当,国家培养了我,我理应用我的行动去帮助和影响更多的人。我帮助过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多成为了科研带头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年我对他们的希冀,他们也在传递着这份勤奋报国的精神。”
肖上工也是当年深受崔崑院士教诲和影响的学生,他用50年的时光兑现了恩师的希冀,传递着这份“勤奋报国”的精神。
肖老师拿出崔崑院士80多岁写的专著《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给我看,书的扉页有崔崑院士的签名。
(崔崑院士80多岁写的专著《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
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该书卷帙浩繁,共页,含图张、表个,全书耗时六年,达万字。
肖老师说,因为疫情,春节后他暂时不再去河南周口那边的公司工作了,准备静下心来,重新修订20多年前跟几位同行编著的《钎具用钢手册》一书。
“崔崑院士今年97岁了,还在修订他的那本专著。我要以崔老师为榜样,在人生的晚年,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用自己的知识奉献社会。”
(肖老师在阅读崔崑院士的专著)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肖老师早日顺利完成他的晚年计划。
——全文完——
作者简介:武吉蓉女湖南省作协会员,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余篇,新闻作品及文章曾获湖南新闻奖和全国高中校长征文大赛特等奖。年3月出版了蓉姐随笔作品集《一生好景》。写作风格是用平实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故事。
更多精彩,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