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热处理 >> 热处理优势 >> 正文 >> 正文

揭秘中国航天发射高成功率的秘诀动力系统实

来源:热处理 时间:2023/11/26

今年,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六院58台发动机护航“神十六乘组”会师“天宫”。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次发射。据了解,今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将超过60次,四季度将迎来第次发射,距离第次发射不到2年时间。伴随着高密度常态化发射特点,来自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的金牌动力再一次走入大众视野。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次数持续保持高位,说明运载火箭在应对高强密度发射的严峻挑战时,在安全性、可靠性、入轨精度上实现了新的提升,也说明由六院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其产品可靠性持续提升,研制交付能力不断增强,这也是液体动力的卓越推举与全力护航。

随着火箭发动机多品种、高质量、短周期研制形势的变化,特别是面对近年来航天型号任务呈现“六个常态”新特征,发动机交付任务量激增,原有生产布局与模式的不适应性愈发明显,为适应液体动力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军队建设的迫切需求,确保以重大工程为代表的研制交付、液氧煤油发动机产能提升工程和“八年九机”快速研制等任务顺利完成,六院精心策划,于年开始全面实施卓越产品行动。

从“小子样工艺品”向“规模化产业化”变革

寻标、对标、达标、创标。实施卓越产品行动是六院支撑和推动液体动力实现“三高”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加快推进生产组织模式转型升级和科研生产管理现代化、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中国液体动力国家队的航天报国初心、航天强国使命,也是建成世界一流航天液体动力公司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卓越过程建设,建成适合液体动力发展的先进、高效的产业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支撑液体动力从“小子样、工艺品”向“规模化、产业化”变革。

年3月27日,西发公司第二条总装脉动生产线正式投产应用,发动机总装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加快推动了六院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

和以往车间里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不同,这里的工人看似并不多,“其实我们这儿的同事不少呢。”技术人员神秘地指了指生产线,“看,那些都是我们的‘机器人同事’。”只见生产现场,机械臂、桁架机器人、自动上下料系统、在线检测设备、光学扫描仪、智能立体库……机器与机器之间正有条不紊地“交流信息”。

对比之前,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氧预压泵诱导轮加工周期缩短至28小时,效率提升10倍;机架热处理生产线实现热处理全过程自动化、高效化和集成化,效率提升10倍。年,西发公司第一季度交付发动机同比增长40%。西发公司列入院第一批卓越过程建设项目清单的个项目中78个已完成建设,进入试运行和迭代改进阶段,以先进制造单元为最基本细胞、以先进生产线为主干的液体动力产品先进制造体系初具雏形,生产管控精细化水平显著提升。

▲西发公司第二条总装脉动生产线

从“机群式孤岛式”向“一个流”转型

固化,优化,量化,标准化。先进制造单元是卓越产品行动的重点,也是最基本细胞,与传统固定生产相比,单元化的生产一改以往机群式、“见缝插针”式布局,实现了同类产品批量化、标准化、流水式加工,消除了“孤岛式”生产方式,实现生产过程的“一个流”。所谓“一个流”生产,就是将产品按节拍一个一个地流动的生产方式。

按照原来的生产模式,11所远征公司阀芯压制产能年产不足0件,由于生产难度大,工人压制一件产品需要45分钟,且批量生产工艺参数一致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哪里有瓶颈,改革创新就要从哪里入手。为此,六院各单位在梳理产品生产试验工艺流程基础上,建设先进制造单元和生产线,加快推动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升级,逐步探索适合批量生产的工艺流程优化技术。建成一个个充分运用先进管理工具、可复制、可拓展的制造单元,按照“连点成线、由线及面、多面一体”的思想,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液体动力发展产业体系。

通过对单元控制程序进行调整与优化,阀芯压制生产时间缩短至每件15分钟,产能提升5倍,合格率达98%以上。“明年我们将以单元作为示范引导,不断总结卓越过程建设工作的经验成果,统筹细化产品保证、数字化、成本管控等各项要求在卓越产品行动中的落实落地,发挥卓越过程对促进设计与工艺有机融合的技术平台作用,加大力度推进设计工艺协同匹配,实现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助力液体动力经营管控从精细到精益再到卓越的梯次性迈进。”11所远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姿控发动机喷注器架是所研制生产的核心零部件,近年来,喷注器架出产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现有3台九轴车铣复合中心即使采用12小时工作制高负荷运转也无法满足出产需求。为了进一步挖掘设备潜能,所利用车载机器人将3台复合中心组合起来,实现了设备自动上下料、零件自动清洗、设备刀夹具自动检测与更换,成功打造出“黑灯工厂”模式,设备日利用率从原来的38%提升至90%以上,生产能力提升2.5倍,实现了24小时无人值守。

从“全流程单干”到“流水线合作”转变

精细化、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随着发动机试验任务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对试验的精细化、智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先进试验单元建设,聚焦试验过程中的“痛点”和“堵点”,通过自动化和数字化等手段,解决试验过程中的显著问题短板和能力瓶颈,形成高效稳定的发动机试验体系迫在眉睫。

作为六院卓越过程建设项目之一,日前,11所(京)姿控发动机孔板液流试验台实施方案通过院级评审,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由于姿控发动机孔板品种多、数量大,每种产品需配备专用试验工装,传统人工试验模式的试验效率低且占用资源多。为此,11所(京)采用全自动试验单元设计理念,配置产品存取、参数配置、工装切换等功能,在方寸之间,机械臂闪转腾挪,施展硬核“手艺”,从取件到自动配置试验参数,选取试验工装,完美完成试验测试工作。试验台投入使用后,产品日均试验数量由件提高至件,产能提升5.7倍。

不同型号的发动机试验要求差别很大,试验前后状态检测分析复杂,这些因素都影响着试验的效率和质量。如何进一步提升试验效率?在卓越产品行动的牵引下,这些问题都被一一攻克。所在优化试验流程上下功夫,通过对试验台进行改造,创新驱动让双工位试验系统高效切换。两个工位可同时进行不同型号试验准备工作,大幅缩短了试验周期,实现1天3次低压点火试验,解决了多个试验系统交替的问题,实现从“全流程单干”到“流水线合作”的转变。

试车数据是发动机试验的唯一产品。数据的处理效率对发动机交付存在相当大的制约,所试车数据快速判读系统和试车数据自动处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有效解决了发动机试验的“后顾之忧”。“我们通过实时读取采集系统数据,关机前即可得到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处理时间由原来的10分钟缩短至10秒内;同时数据自动处理系统可以在数据停采后自动生成包络曲线,自动判读并预警超出包络的参数;按照预设格式自动生成试车数据报告。数据处理操作时间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为发动机试验发放‘通行证’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产品保证中心负责人说道。

从机械手上下料到自动加工,从非接触测量单元到全自动试验单元……六院卓越产品行动实施以来,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效果显著,也折射出液体动力聚力“三高”全面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液体动力产品必须追求卓越,只有高可靠、高成熟度的卓越产品才能从根本上支撑液体动力从‘保成功’到‘保证成功’的转变,我们要对标一流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和方法工具,构造适合于液体动力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一系列液体动力产业化发展的样板工程。”院长王万军的讲话铿锵有力。

每一次发射成功,六院研制的性能可靠稳定、动力强劲的各型号发动机,从未缺席;放眼未来,六院将进一步推动卓越产品行动有序实施,真正实现液体动力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效益变革,为高密度发射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为中国航天的飞速发展保驾护航。

▲数字化试验指挥演示系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