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热处理 >> 热处理发展 >> 正文 >> 正文

一个不为人知的超凡人物郑春瑞续三

来源:热处理 时间:2022/12/2
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zqbdf/140116/4328243.html

(续三)

十一、为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

郑春瑞用他的笔书写了大量的科技文献,同时也书写了自己的光辉一生。即使退休后,郑春瑞也没有修身养老,仍然一如既往地在稿纸上日夜耕耘,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翻译和写作中去。

自从年出版第一本翻译书开始,到他77岁去世的26年间,先后在科学技术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兵器工业出版社、华夏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等10多家出版社正式出版过约50种图书(包括著作和翻译书),平均每年出版2本图书。同时,还在《机械制造》《电气杂志》《机械与电子》《自然杂志》《电气时代》《新产品世界》《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金属热处理》《工具技术》《国外自动化》等10多家杂志社发表了多篇论文和翻译文章。尤其是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年11月16日)和《发展中的机器人技术》(年7月12日)2篇文章更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

郑春瑞的写作能力由来已久,在国家图书馆可以查到最早的论文是在年《机械制造》杂志上发表的有关龙门刨床的文章;最早出版物可追溯到年的《多刀多刃切削法》。郑春瑞出版的图书种类和论文种类繁多,包括机床、锻压、船舶、电信、系统工程、机电一体化、自动化、仪器仪表、计算机、机器人、企业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的科技文献。这无论是从品种上,还是数量上来讲,都称得上是“奇迹”!更可贵的是大部分成绩是退休后十几年间完成的。

郑春瑞历来“公私分明”,一生中正式出版的50多本图书(应该超过万字)几乎都是他在家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可想而知,他每天能有多少休息时间。有一个词叫“孜孜不倦”,我认为用在郑春瑞的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这是凡人不可能办到的事!

然而,郑春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比凡人更有毅力。我见到父亲最多的姿态,就是他的背影,像一座雕塑一样,面对窗户坐在写字台前不停地写。这种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18年了,冥冥之中还能清晰地看到。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的夏季,酷暑难当,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生活不富裕,也没有空调,甚至连电风扇都没有。郑春瑞依然久坐在写字台前,不知道苦和累,汗水湿透了背心(他一生没有光膀子的习惯),支撑在桌面上的两只胳膊下面都是汗水,为了防止汗水浸湿稿纸,铺上了2条毛巾。郑春瑞就是有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精神,一种超凡的精神,能够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心甘情愿地把有限生命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这是凡人永远不能理解的思维,永远也达不到的思想境界!

我清楚地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我家住在北京市和平里,阳台有东西两扇门,门上各挂着一幅字画。东门上挂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我认为郑春瑞就是把这句话作为了“座右铭”,他就是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用毕生的精力勇于攀登,最终达到了“光辉顶点”的人。阳台西门上挂着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当年还小,不理解父亲的用意,只是两幅字画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如今回想起来,那都是父亲励志的座右铭。

十二、日常生活中的郑春瑞

郑春瑞的一生除了工作,没有其他爱好,对于生活一无所求。他不讲吃,不讲穿;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不吃肉,不吃鱼!真是一个纯粹的“苦行僧”。为了保障他的营养,母亲三天两头总给他包饺子。父亲喜欢吃饺子,至于饺子是什么馅的,他不介意。因此,他糊里糊涂也吃了一些肉。

郑春瑞一生几乎不做家务,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日常生活乃至教育子女的事都是我母亲一手打理,他只是以身教的方式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郑春瑞每天起早贪黑,早晨5:00多起床,然后就继续昨晚的写作,直至晚上22:00后才洗洗睡觉,真称得上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全天都处在工作状态中,日复一日,而且从来没有休息日。因此,从工作时间上来讲,就是普通人的2倍,加上超出一般人的聪明和超出普通人几倍的工作效率,他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便是理所当然的了。

郑春瑞(左一)年轻时在南京玄武湖畔喇嘛庙内诺那塔前的留影

毕竟郑春瑞也是凡胎肉体,虽然一生朴实无华,没有享受过任何的奢华生活,但是,也有热爱生活的一面。在他的遗物中,我也发现了几张旅游照片。有年轻时在无锡梅园的留影;有20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十方普觉寺(卧佛寺)门前“同参密藏”牌楼前的留影;有香

年郑春瑞(右一)和情报室同事们一起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留影

年郑春瑞(右二)与情报室的同事们北京潭柘寺“勒建岫云禅寺”牌匾前的留影

山碧云寺前的留影;有在广州松涛别院前的留影。总之,他一生中几乎没有几次正经的旅游。从郑春瑞点点滴滴的旅游踪迹来看,他不是不想旅游,只不过是没有那个时间。他始终“不忘初心”,凭一己之力,尽可能地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把有限生命投入到他所热爱的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去。

郑春瑞虽然谈不上喜爱书画艺术,但是,他确实在这方面具有天赋。前面提到我家门上粘贴的两幅字画,都是郑春瑞在年春节前亲自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的,也算是狂草吧,笔锋豪放、潇洒自如,显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豪迈与奔放;具有书法家的“范儿”。可是,我很少看见父亲练习书法,也可能他工作太忙,没有这个时间。不知道他的书法功底是从何而来?只能理解为天赋吧。对此,我并不奇怪,也不怀疑,他就是一个天才!

我爷爷郑长仁家里一直悬挂着一幅画,是20世纪40年代郑春瑞在家里闲得无事时画的。那是他去日本时乘坐的邮轮,轮船漂泊在大海上,像一幅工笔画,笔法细腻,形象逼真。可是,他从来没有学过绘画,这功夫可能与他绘制机械图有关吧,掌握比例精准适度。

郑春瑞不是木匠,却有一手高超的木工手艺。他精通日文,可是没有学过英文,却编写出了《日英汉系统工程辞典》。郑春瑞到底具有多少超凡能力,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

郑春瑞的一生没有明显的个人爱好,唯一可说的是游泳。这项运动可能是他在日本留学时学会的。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我只有十来岁,郑春瑞响应毛主席“到江河湖海里游泳”的号召,经常带着我和3个哥哥,到位于小西天南边的太平湖去游野泳。据说年作家老舍就自沉于这个湖里;年填平,建成了北京地铁车辆维修厂。当时的太平湖是一个无人管理的湖泊,并非是正规的游泳场,水面宽阔,环境优美,岸边柳树成阴;但是水较深,有2米以上,从岸边下水,两三米后,就没过了头顶,有一定的危险。因此,在这里游泳的人很少,十分清净,勇敢者在这里游泳还是很痛快的。我当时就是充当看管衣物的角色。可是,自年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父亲游泳。

十三、因医疗事故被夺去生命

遗憾的是2年春节期间,郑春瑞再因咳嗽,被医院收留住院,进行调养,说是春节期间床位都空着,平时想住都住不进来。结果住院后再也没能出来。1个月里每天打针吃药,很快小病治成了大病,由轻微的肺炎治成了尿毒症、肾衰竭,从呼吸科转到肾科继续“调养”;最后因为打了一针“泰能”的消炎药,导致过敏,全身大面积整张脱皮,疼痛得不敢翻身,触摸哪里,哪里的皮肤就会脱落,连舌头上的皮都脱落了,丧失了语言能力,惨不忍睹,根本无法抢救,于2年3月14日极其痛苦地含冤去世。他的辉煌事业因这次医疗事故戛然而止,一台不知医院的手里,实在令人惋惜。不可思议的是这一天是我的生日!这仅仅是巧合吗?还是上天有所安排?我百思不得其解。

(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