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热处理 >> 热处理发展 >> 正文 >> 正文

衬衣穿30年却捐600万,95岁科学家国

来源:热处理 时间:2022/12/11
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654498.html

他被誉为“钢铁院士”,我国高性能特殊钢领域的栋梁之才,连获三项国家发明奖。

他节俭一生,甚至抠门,一件衬衣穿了30年,却捐出全部积蓄万元资助贫困学子,回报社会。

有人劝他少捐点,可是他却说:“我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国家、学校培养的,送我出去学习,自己应当这样回报社会。”

崔崑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填补了我国高性能模具钢领域多项空白的材料学专家,崔崑。

他拥有的并不多,却全部奉献给了祖国和未来。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95岁的崔崑院士的大才和大爱。

01

崔崑,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在抗战的烽火中,崔崑于年考入武汉大学机械系。经过四年的艰苦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进行工业体系建设,选派一批工科大学生到苏联进修,就这样,崔崑进入莫斯科钢铁学院。

他所学习的是中国工业建设急需的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在苏联接触了用于工业建设的新型高能性模具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水平落后,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的粗钢,而用于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的新型高性能模具钢,只能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每年会花费国家大量的外汇。

崔崑在心里默默地定下一个目标:“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具钢种!”他把钢铁作为自己的志向,有意识地多接触多学习制造新型高能性模具钢的理论知识,苏联人能做到的,中国人没有理由做不到。

两年后,崔崑学习期满回国,马不停蹄地和同事们一起来做制造新模具钢的准备。这并不是说说而已,首先要有实验室,中国没有,各项设备几乎也是空白。崔崑没有抱怨,一切从头开始,没有设备就自己设计制造,方法总比困难多。

凭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超强的动手能力,崔崑和同事们还是把金属材料和热处理实验室建起来了。在实验过程中,崔崑发现,苏联的高性能磨具钢含铬12%,颗粒大不耐磨,非常容易断裂,而中国缺乏铬,所以讨论下来,最终决定采用钨、钼和钒的改进版磨具钢。

想明白了就干。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控制盐浴炉的温度差。如果温差控制不好,性能会发生变化。但当时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只能靠人工盯着温度显示仪,崔崑和几位老师轮流熬通宵,手指按着控温开关。

盐浴炉温度高达摄氏度,如果遇到水就会爆炸,就像个定时炸弹。崔崑心里放心不下,作为项目负责人,他身先士卒,有困难第一个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研制结果让实验室工作人员都笑逐颜开。含铬率大幅下降,仅为4%,耐磨度和坚硬度大大增加,预计使用寿命将会延长一倍。

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高性能磨具钢,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

而崔崑成为了填补这一空白的关键人物。

02

每次实验室设计出新钢种,他不是写写论文就算了,而是都要给它们“找婆家”。全国的各个单位都非常认可崔崑的成果,因为他在上世纪80年代连续获得三项国家发明奖,是绝对的“金字招牌”。

尽管“闺女不愁嫁”,崔崑也不闲着,60多岁依然在全国各地出差,背着几十公斤的模具钢,与各个单位洽谈合作。那个时候交通不发达,崔崑大部分时间是坐火车,有时候为了省钱,就不买卧铺票,硬座车厢环境差,人多的时候,只有站票,一站就是十来个小时,为了少上厕所,连水都不敢喝,真是个不折不扣的“钢铁战士”。

崔崑并未停下科研的脚步,他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集中攻关,先后研制出10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新型模具钢,不仅列入国家工具钢标准,而且被国内数十家工厂采用,创造大量经济效益。

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成为国家重点推广的高科技产品。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中,他不停思考,撰写了多篇颇有价值的论文,推动着中国高性能磨具钢行业的向前发展。

年,崔崑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虽然是钢铁产量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一些高端特殊钢产品仍旧是我们的短板。崔崑急在心里,他准备总结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和设计思路,为我国的科技工作者们提供建议。

退休以后,有了充裕时间得到崔崑着手写作。六年寒暑之后,81岁的崔崑出版了《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一书,这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万字的大部头。

学校想给崔崑配个秘书整理资料,他拒绝了。从学习电脑打字开始,到后来整书全部文字输入和图片全部由自己一人完成,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让读者动容。

对于这件功在千秋的事,崔崑看得很淡,他说“自己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事儿,写点东西,写写书,能够留给后人,自己也感到愉快。”

03

中国科技能否实现超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大学,是培养人才最为重要的场所。

崔崑身上不仅有大才,而且有大爱。在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实践中,掏空了自己的积蓄,展现了高贵的人格。

崔崑、朱慧楠夫妇

年,崔崑与夫人、女儿商量后,决定将多年来积攒的全部积蓄捐给华中科技大学基金会,成立“勤奋励志助学金”,用于资助品学优良经济困难的本科生,每年45人,每人元。

在这背后,是崔崑几十年的“抠门人生”。他的一件衬衫穿了30年,也不舍得扔掉。和老伴平时的生活非常节俭,也没买个大房子,一直住在学校的院士楼里,自己买菜做饭,家具家电也都是老式的,从来没想过要换新的。

崔崑陆陆续续捐助,五年时间共捐助了万元。

有人劝他少捐点,毕竟年岁大了自己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崔崑却说“对于捐资助学呢,国家给我们的收入也用不了,还给老百姓,这都是很自然的。”

他从自己的工作经验来看,“一个人要想取得一点成就,首先要勤奋。同时,年轻人要有一生的奋斗目标,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所以他把助学金的奖励对象定为“勤奋努力的学生”,五年间资助了多位学子。吃水不忘挖井人,有很多受资助的学生都利用假期来看望崔崑,表达自己的谢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份根对树叶的情意,会被反哺和传承。从教几十年来,崔崑培养了24名博士、23名硕士,许多都已成为我国材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每年都有很多人想成为他的研究生,但他挑选非常苛刻,除了学习成绩,更看重的是科研态度。他喜欢实干的人,想混文凭的人,不欢迎。

年10月,93岁的崔崑再次捐出万元,注入“勤奋励志助学金”中,用来资助更多的勤奋学习的学生。迄今为止,崔崑夫妇一共捐助了万元,这是他们的全部积蓄。

没了积蓄怎么生活?

夫人朱慧楠教授神态轻松:“这一点不用担心,在学校的关怀下,生活还是很有保障的。”

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灵魂,不经意间就感动了中国。

04

耄耋之年的崔崑院士依然精神矍铄,话语清晰。有学生请教他的人生感悟,他脱口而出:“我这一辈子,不谦虚地说四个字就概括了——勤奋、报国!”

钢铁是工业的脊梁,而像崔崑院士这样的科学家是新中国的脊梁。

这样的生命熠熠生辉,这样的人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

他们拥有的有限,却毫无保留的奉献给国家。他们时刻感恩国家曾经对自己的培养,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就要回报国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可是,现在这种精神少了,被看做是傻。这些能够带领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沿的人怎么会傻呢?

是他们不计较物质名利,注重精神生活的高贵。他们是真正的贵族,是真正的国士,是真正的爱国大材,真正的中华儿女。

他们的爱国故事应该被写入教材,让一代一代的孩子们记住他们,学习他们,最终成为他们。

向崔崑院士及家人表示深深的致敬!希望受到资助的学子们不负嘱托,将崔崑院士的的精神传递下去,位卑未敢忘忧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