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臂”扬威永不言弃
——专访三一重工集团执行总裁、总工程师易小刚
国产混凝土泵车总共不到台,37米以上长臂架泵车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进口一台泵车需要万元……20世纪90年代,建设一项大型混凝土浇筑工程,不仅要请“外援”,还得交出高昂“学费”。
“做不到”“不如人”的技术恐慌时常困扰着企业人,有个人却偏不服输,“我们一定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在世界上挺直腰杆说话!”
正是凭着这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三一重工集团总工程师易小刚,二十余年如一日带领团队攻下了混凝土高压泵送、超长臂架设计和工程机械核心液压部件三项“卡脖子”关键技术,创造了混凝土垂直泵送米和86米超长钢制臂架等多项世界纪录,为我国混凝土高压泵送技术及产业从无到有、从跟随到超越、最终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重大贡献,让中国工程机械“振臂”扬威。
创新报国
“如果不创新,只是模仿,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时针拨回年春,刚成立不久的三一重工遭遇发展困境。90%的混凝土泵市场和拖泵核心产品液压控制系统被国外垄断,想不受制于人,必须尽快实现技术革新!求贤若渴,董事长梁稳根在全国广发英雄帖。
彼时,易小刚已是一名液压专家。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工作达十年,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的两个项目,分别获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授予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临危受命。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到偏僻的长沙县星沙镇“拓荒”,易小刚的决定遭到亲友一致反对:“上赶着吃苦,傻子才干”“做不出来就什么都没了”……面对担忧和质疑,他没有退缩:“舒舒服服实现不了技术突破,国家和行业有需要,我义不容辞!”
然而,等待他的是比想象中更恶劣的环境和技术难关。
白天与泥浆沙石为伴,夜晚与老鼠蚊虫同眠,易小刚没有半句怨言,穿上厚厚的工作服和雨靴,一头扎在工地上,工作服湿了干,干了湿。作为项目负责人,为了第一时间查看调试结果,他放弃倒班,不分昼夜守在现场。
对混凝土输送泵机械、液压、电气系统进行彻底改造,把液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结合起来,解决了泵送高度低的问题,但泵送压力低的难题始终没能突破。
怎么突破技术壁垒?混凝土拖泵在进行高低压切换时,通常需要换接不同的管子。不用管子,做一个可以旋转90度的阀门,能否解决问题?易小刚的大胆设计受到从工人到车间主任的强烈反对:“国外一直都用管子,客户也没说不行,我们为什么要换?”
“国外没这么做过,我们也不能做吗?”“国外的方法风险高、出错率高,难道我们也跟着干吗?”易小刚连珠炮似地反问。终于,一个与原有产品工作原理完全不同的液压集流阀组设计落地,企业的第一个专利也由此诞生。
年,三一依靠拖泵在工程机械行业站稳脚跟,年收入超过2个亿。
同年,易小刚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37米长臂架混凝土泵车,打破了“臂架加长一米比登天还难”的魔咒,彻底摆脱国外垄断。
2年11月,三一超高压混凝土输送泵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创下单泵垂直泵送米世界纪录,三一被誉为中国泵王……
纪录不断被刷新,三一重工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高,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那时候总有人觉得我们搞不来创新。”易小刚认为,这种技术恐慌源自对“创新”本身缺乏正确认识。“有时候创新没那么难,只是需要转变一下思路。”
“如果你不创新,只是去模仿,那永远只是跟在人家后面,永远不可能做到第一。要么就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到第一。”创新不停,是易小刚矢志不渝的人生信条。在他的带动下,人人可以创新,人人都要创新,成为三一科研团队的共识。
攻坚克难
“哪里卡脖子了,就从哪里下手”
在工程机械行业内,有一种抗压强度可达兆瓦和兆瓦高强度的钢板材料,而当时国内普遍只能达到批量生产—兆瓦的水平,必须从欧洲进口。
随着三一产品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原材料“卡脖子”问题又被摆了出来。5年,与国外厂家签订的合约成一纸空文,国外原材料断货,迫使三一不得不停产。
又一次尝到受制于人的苦头,“当时觉得窝火极了。”高强度材料研制,势在必行!易小刚再一次挑起技术攻坚的重任。
研究并不熟悉的材料领域,对于擅长液压技术的易小刚来说,是个相当大的挑战。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翻阅查找各类相关资料、手册;设定好方案后,待在40多度高温的热处理车间,一项一项记录参数变化,不断尝试调节温度、油状改水状提高强度……一个多月不分昼夜的艰辛实验,材料试验品终于成型。
不过,实验室成功到批量生产还有很大距离。“想要批量制作十几米长的高强度钢板,必须有大型的热车设备。”回想起设备制造过程,易小刚感慨万千。他们以整线滚转压制的办法,达到热处理要求,又对整个热处理工艺进行升级,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易小刚全身心投入,很少休息,在车间工作台上不慎踏空,身体被卡在了缝隙间,整个尾椎骨开裂。住院期间,易小刚依旧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011.html